当前位置:首页 > 水准仪 > 正文

电子水准仪中视法测量

简述信息一览:

水准测量中视是什么意思

1、后视就是在已知高程的点上立尺子,在仪器里面看见的读数,前视就是在所要求的未知点上立尺子,在仪器里面看见的读数,中视和前视是一个意思,只是中视就是要移动仪器时读的那个点。

2、水准仪的物镜和视镜的焦距没有调好,读数产生视觉误差。由于焦距调整的不同,各人眼睛的曲光度不同,光线在人眼里成像会有不同,导致读数时读出不同的数值产生误差。

电子水准仪中视法测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3、水准测量就是利用一条水平视线,并借助水准尺,来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,这样就可由已知点的高程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。

4、在进行水准点复核的时候,一般使用前视和后视,计算方法就是水准点标高+后视-前视,数值就是前视点的标高。

5、就是俯视和仰视的意思,视线与液面水平为水平读数,视线低于液面为上视读数,视线高于液面为下视读数。

电子水准仪中视法测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水准测量中视线长度和视距的定义是什么?

1、视线长度就是从你水准仪到塔尺之间的距离,视距=前视距+后视距。等级水准测量主要控制的是精度,比如3等水准测量,分山区还是平原精度不同。至于中视线长度还真不算了解。视距简单说就是从你水准仪到塔尺之间的距离。

2、视线长度就是从你水准仪到塔尺之间的距离,视距=前视距+后视距。

3、视距=前视距+后视距。四等水准视线长度就是从水准仪到塔尺之间的距离,视距=前视距+后视距。水准,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,并借助水准尺,来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。

4、水准仪到水准尺的距离称为视线长度,又叫视距 两水准尺之间距离称为一个测站距离。

5、测量中视距指的是测站点到观测点两点之间观测到的距离,如果两点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且能通视,那么视距就是这两个点之间的水平距离,如果两个点不在同一水平面上,那么视距就是这两个点之间的连线。

用水准仪进行中桩高程测量时中视与前视有何区别?

1、你想用这个水准仪进行测量的时候,钟世和前世会有一定的误差,所以你需要两个都去测量来。确定好准确的确定好。

2、桩号,后视,中视,前视,高差,高程,备注。

3、前视是要测的高程点,后视是已知高程点,也就是一般建筑测量的控制点标高。前视点可以看成是目标点,就是要进行测量的点。

4、中视点应该是说转点。中视点高程相应也就是转点高。一条水准线路从A点测到B点,中间可以有无数个转点,但只作后视的只有一个,只作前视的也只有一个,其余的转点既做后视又做前视。具体的名词也不清楚哪里出。

5、一楼说的很对,一般工程测量上都是这么分辨的,以道路前进方向(也可以是测量方向)为正方向,在前面的为前视,在后面的为后视。

6、后视与前视都是相对的,比如测设A点与B点的高差,已知A点高程,B点高程未知,这时候A点放置水准尺就为后视,未知高程点B就为前视,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就为两点高差。

水准仪的观测方法

步骤1 瞄准后视标尺 黑面,读取下丝,上丝,中丝读数。(如果不是自动安平水准仪,观测读数前还需要精平)计算: 后视距离=100×(下丝-上丝)02 步骤2 瞄准前视标尺 黑面,读取下丝,上丝,中丝读数。

安置水准仪 打开三脚架并使高度适中,目估使架头大致水平,检查脚架腿是否安置稳固,脚架伸缩螺旋是否拧紧,然后打开仪器箱取出水准仪,置于三脚架头上用连接螺旋将仪器牢固地固连在三脚架头上。

水准测量的方法如下:相对水准测量 相对水准测量是指通过建立高程基准点,***用水准仪和水准尺等仪器,测量地面各点的高程差异。具体测量步骤如下:首先选择一点作为起点,将水准仪在该点进行校正调平。

水准测量中的后视和前视的区分是什么?

1、水准仪的后视和前视的区别为后视就是已知点,前视就是被测的未知点,转点是已知点和未知点无法通视的情况下,找第三个点来先测出第三点的高程后(第三点必须与被测点通视)再测之前不能通视的点。

2、后视与前视都是相对的,比如测设A点与B点的高差,已知A点高程,B点高程未知,这时候A点放置水准尺就为后视,未知高程点B就为前视,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就为两点高差。

3、后视点和前视点:①在水准测量中,是从已知高程点A,测向待定点高程B,故以此为前进方向,因而称A点为后视点。a读数称为后视读数。后视点可以看成是已知的数据点,后面的数据是以此为基础进行传递的。

水准仪怎么测量距离

问题一:怎么用水准仪测量距离? 【1】用水准仪测距不是很准,具体的方法是上、下丝读数之差*100(cm化为m)就是前(后)尺到水准仪的距离。s2精度一般不低于0.1m。

水准仪测距离:读出上丝和下丝读数,代入公式D=(上丝读数-下丝读数)*100(cm化为m);D的值就是前(后)尺到水准仪的距离。

水准仪上丝和下丝读数之差乘以视距常数(一般是100),如上丝读数是1750,下丝读数是1000,则水准仪和塔尺间的距离为(1750-1000)*100=75米。

视距(仪器到水准尺的距离)=下丝读数-上丝读数。新的仪器一般是正像的,所以视距)=上丝读数-下丝读数。不管是正像还是倒像,记住一点,用大数减小数就对了。

用水准仪瞄准目标,具体的方法是:读出上丝和下丝读数,代入公式D=(上丝读数-下丝读数)*100(cm化为m);D的值就是前(后)尺到水准仪的距离。注意:s2精度一般不低于0.1m。

使用水准仪的时候,首先需要注意的是,在使用之前要先检查和校对,这样测量出来的数据才会更加精确。固定架头和脚架的时候一定要稳固,确定它的牢固性。

关于电子水准仪中视法测量,以及水准测量中视表示什么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,感谢你的耐心阅读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